当前位置:通知公告>正文

2024年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申报
发布者:kypt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4-09    查看:75  次


主要工作要求如下:

各学院(部):

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据《上海杉达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杉达教〔2023〕28号),学校决定开展2024年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立项原则

(一)聚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鼓励开展课程、教材、实践项目、教师教学能力一体化建设,严把立项课程政治关、质量关,注重课程思政效果,重点考察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二)构建以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为引领的本科核心课程体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和重构课程教学内容,鼓励产教融合,建设一批具备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支撑“四新”建设

(三)鼓励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优化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设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转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提升我校课程建设质量

二、立项内容

本年度校级课程立项以建设高质量通识课程、高质量专业核心课程、高质量数字化课程为主,课程类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类型分为产教融合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数字化课程(MOOC\SPOC\微课)、全英语课程(双语课程)、课程“知识图谱”建设和“人工智能+课程”课程。

三、申报内容

(一)立项类别

1.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样性和专业化学习需求,建立适应不同学科专业、不同个性化需求的分层级教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主要涉及英语、数学、计算机、物理等基础课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开展新一轮教学改革。

2.专业基础课程。旨在明晰基础课程所承载的学生能力培养任务,强化其对专业课程(群)的支撑作用,科学梳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团队与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涉及大类平台基础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旨在细致梳理专业核心知识领域,通过知识点改造,优化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能融入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和前沿成果、注重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微专业项目课程等,重点支持一流专业建设点和新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实践课程鼓励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在线教学资源,与创新创业理念相融合,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4.通识选修课程。应归属于理想信念与法律思辨、人文修养与艺术审美、语言学习与国际视野、科学经济与技术革新、社会科学与经济管理和身心健康与职业提升6个课程模块。

(二)建设类型

1.产教融合课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建设一批反映产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产教联动深入、教学成效显著的优质课程。将实践应用新成果、社会需求新变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课程团队,课程教学过程基于产教协同共同实施。申报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

2.跨学科融合课程。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目的。跨学科融合课程的设置需要跨越学科边界,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3.数字化课程(MOOC\SPOC\微课)“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过程、数字化教学评价”融为一体,注重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立项课程建设期内需在教学平台上线完成所有教学资源建设并在校内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所有课程在完成基础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同时,都要开展课程“知识图谱”建设。

4.全英语课程(双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竞争能力。申报课程应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前沿、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良好,开展全英语(双语)教学公开课等,具有示范辐射作用。优先支持具备国际化教学团队的课程、针对国际学生开设的课程参加申报,鼓励按照专业类、学科群等系列规划全英语课程申报。

5.课程“知识图谱”建设。课程“知识图谱”通过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整合,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知识关系网络,以结构化的形式描述课程内所包含的知识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测评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知识的有机组织、深入挖掘和全面利用,帮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课程知识点,实现个性化精准学习,助力课程深度改革。

优先支持近五年已获批校级及以上课程建设项目、荣誉称号的课程,已建有在线资源课程申报建设。

6.“人工智能+课程”课程。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人才核心素养,强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与课程教学创新,通过利用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申报的课程应纳入培养方案,课程名称须与人工智能明显相关。

各类型课程建设要求,详见《课程项目建设具体要求》(2024版)(附件1)。

四、立项额度

2024年度校级课程建设立项75-80门左右。各类课程建设数量和支持经费将根据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情况、专业建设情况、经费总体规划和本年度课程申报数量、质量进行调整核定。通识选修课程各教学单位申报不少于2门,其他课程类型建议申报额度如下:

序号

学院

课程立项总额度

1

胜祥商学院

7

2

管理学院

5

3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6

4

外语学院

5

5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8

6

国际医学技术学院

5

7

教育学院

3

8

工程学院

7

9

马克思主义学院


10

体育教学部

1

11

基础教育部

3

12

沪东工学院

3


总计

53+x

 

五、申报条件和要求

(一)按照学校主导、学院主建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学单位在课程建设和发展规划中的主体责任,各教学单位应围绕专业发展建设需要,对课程项目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重点开展基于核心课程群的“知识图谱”建设、数字化课程建设及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并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二)教学单位与课程负责人应严格按照《上海杉达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杉达教〔2023〕28 号)要求进行课程布局管理与实施建设。

(三)课程建设项目要着力推进教学大纲修订,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完善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提出“可检查、可落实、可达成”的创新性成果。立项课程须至少连续开设3年,每个学年开课不得少于1次。

(四)课程负责人须为学校正式聘用的在岗教师,有项目建设团队(校内在职在任教师3人以上),具备良好的师德、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教学经验丰富。课程负责人原则上需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优先。

(五)通识选修课程建设周期为1年,其他类型课程建设周期1-2年,课程负责人须在规定建设期内按时结项。

(六)原则上每门课程建设经费1万元。

(七)课程负责人在各级各类建设项目结项之前,不得申报新的课程建设项目。

(八)课程负责人需对所申报的课程建设标准及方法有一定了解,积极参加校级组织的课程建设培训,并完成不少于4课时的线上课程学习。校级课程建设项目将以此作为结项的必要条件。

六、材料提交

()材料提交要求

1.二级教学单位评审后确认课程建设立项的项目,于2024年7月8日(周一)前完成立项申报书(附件2)(课程负责人签字、二级教学单位签署意见)及相关附件材料的平台上传,并提交上海杉达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汇总表(附件3)通过OA站内信发送至教务处朱晓哲。各二级教学单位负责人完成系统中的学院审核并详细填写单位意见。

2.教务处将对课程建设立项项目进行审核,并报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公示后发文公布最终立项名单。

3.二级教学单位根据专业发展需要,规划2024-2025年总体课程建设目标和内容,并提交2024-2025年__学院(部)课程项目建设计划(附件4),于6月26日(周三)前发送至oa朱晓哲。

(二)材料提交方式

登录上海杉达学院官网,点击进入“校园信息门户入口”,点击“教学管理”应用列表中“教学项目管理平台”,进入页面右上角“工作台”进行在线填写并上传相关材料。

联系人:朱晓哲;联系方式:20262656

 

附件:1.课程项目建设具体要求(2024版)

2.上海杉达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3.上海杉达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汇总表

4.2024-2025年__学院(部)课程项目建设计划

 

 

上海杉达学院

2024年6月19日



材料提交时间:
2024-06-20至2025-04-08
此次申报参与的项目类型如下,点击进入在线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