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近期工作信息>正文

上海民办高校思政类协同中心2022年混合式共享课程建设申报
发布者:齐道顺    发布日期:2025-05-08    查看:959  次


主要工作要求如下:

 

各民办高校:

为了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大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打造一批具有上海民办高校特色的思政类共享课程,上海民办高校思政类协同中心现面向上海所有民办高校,开展思政类混合式课程立项建设工作,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民办高校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立项建设一批内容质量优、使用效益好,师生评价高,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思政类课程。

坚持建以致用,鼓励各高校跨学科、跨学校协同创新,共建课程,有效利用在线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实现课程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推动上海民办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

二、立项要求

本次拟立项建设10-18门,包含思政课课程、综合素质课程、思政实践课程3类。

原则上立项建设课程为32学时(2学分),思政实践课程形式、学时可自定。

思政课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选择性必修课程。

综合素质课程:围绕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结合身心健康、人文素养和审美艺术等建设相关通识类课程;结合各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思政实践课程:针对实践思政育人过程,精心设计开发实践思政课程、实践活动、现场教学专题等,构建实践育人模式,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

三、申报条件

(一)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课程名称以及授课内容尽量避开现有课程(详见附件4)。

(二)所征集课程应有良好的建设基础,近年来有课程相关建设改革成效,具有鲜明的育人特色,具备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各高校多校教师协同建设,课程原则上应由2所以上高校联合建设,课程团队不得少于3人且至少1人具有高级职称。课程负责人应为民办高校在职教师且担任主讲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课程团队须对教学内容、考核办法、课程组织形式等重要方面有明确准备和具体计划,保证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和课程建设可持续性。

四、申报遴选程序

(一)各单位推荐申报课程不超过2门,请以学院为单位根据申报要求确定申报课程后,于2022年9月25日前将《课程申报书》(附件1)以及学校申报汇总表(附件2)发送至上海民办高校思政类课程协同中心邮箱。

(二)上海民办高校思政类课程协同中心将组织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评议、网上公示,确定立项课程名单,并指导课程开展建设。上海民办高校思政类课程协同中心网址:https://szlmcdu.zhihuishu.com/index.html。

五、其他事项

(一)本轮建设课程原则上需2023年春季上线运行,课程运行在智慧树网平台(其他平台运行需申报时告知)。课程上线后应持续开课5年,每年应至少开课1轮。对上海所有民办高校免费开放运行。

(二)课程建设经费由协同中心负责解决,并给予立项建设课程1万元经费资助。

(三)请各高校安排专人负责本次立项建设的课程遴选申报、持续建设、上线运行、更新维护等工作,于2022年9月12日前将本项建设工作联系人员信息表(附件3)发送至中心邮箱。

(四)工作联系。上海民办高校思政类课程协同中心:于丽娟,电话:15021988515,邮箱:ljyu@sandau.edu.cn。市民办高校党工委:周欢,电话:13761329852。

                           中共上海市民办高校工作委员会

上海民办高校思政类课程协同中心

                                   2022年9月6日


 

 


材料提交时间:
2022-09-05至2022-09-30
此次申报参与的项目类型如下,点击进入在线申报: